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: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-n绅士

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: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

作家简介

竺可桢(1890—1974),中国气象学家,地理学家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字藕舫。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,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。1910年赴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,1913年获博士学位。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、东南大学教授,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,浙江大学校长,中央研究院评议员、院士、气象研究所所长,中国气象学会会长、理事长、名誉理事长,中国科学院副院长,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,中国科学院生物学、地学部主任,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,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。在创建气象研究所、推进气象科研、开创气象教育事业、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、开展物候观测、高空探候区划、物候、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。著有《中国气候区划》、《东南季风与中国的雨量》、《中国气候概论》、《十年的综合考察》、《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》、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、《物候学》(和宛敏渭合著)等。

背景材料

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,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。1963年,他结合我国实际,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,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,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,编纂了《物候学》一书,本文即选自其中。

词语积累

☆正音辨形

萌发(ménɡ)销声匿迹(nì)连翘(qiáo)

翩然(piān)农谚(yàn)孕育(yùn)

☆词语释义

物候: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、发育、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。

农谚: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。

物候学:也称“生物气候学”,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。

翩然:动作轻快的样子。

孕育:怀胎生育,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。

衰草连天: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。

周而复始:一次又一次地循环。

风雪载途:风雪满路、满地的意思。

草长莺飞: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。

花香鸟语: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,多指春天的风光。

文章主旨

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“大自然的语言”。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,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,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和物候学研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,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。

写作分析

1、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。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,用短短百十来字,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,既生动形象,又高度概括,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,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。接着,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,以“草木荣枯,候鸟去来”和“花香鸟语,草长莺飞”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,告诉读者,这些“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”。在此基础上,第三段,作者从古代到近代,从起源到发展,从知识到科学,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、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。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。第四、五段,话题引到农业上,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。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。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`四个因素:纬度、经度、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,由大到小,依次排列,有条有理;一个设问句下有“首先”“第二”“第三”“此外”等连接词,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一个问题,都有举例,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,也容易让人明白。文章最后两段,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。“首先”“对于”“还可以利用”“也可以利用”四层意思,有轻有重,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。最后,再次突出“大自然的语言”,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。全文条理分明,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,给人深刻的印象。

2、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。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。对于一般读者,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、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,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。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,采取了以下策略。第一,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,把丰富的、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“大自然的语言”,使读者容易接受。文章取名“大自然的语言”,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。第二,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,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,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,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,便于读者掌握。第三,大量运用优美词语、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,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。

3、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。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,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,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。如“大地”“苏醒”是拟人的笔法,“燕子”是“翩然归来”,“北雁南飞”“田间草际”“销声匿迹”“衰草连天”“风雪载途”等词语,典雅、简练、生动,富有表现力,如一个个电影镜头。“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”又是拟人的手法,把大自然写活了,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“大自然的语言”做准备。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,美不胜收,使人目不暇接,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,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,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。第二段的“草木荣枯,候鸟去来”和“花香鸟语,草长莺飞”两组词,一句四字,极其概括、雅致,文气扑面。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:“杏花开了,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”“桃花开了,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”“布谷鸟开始唱歌,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……”三句话中“传语”“暗示”“唱歌”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。这样写的效果,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,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。

精读品析

☆妙句涵咏

1、立春过后,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。

【评点】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“大地”人格化,描绘了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的景象,显得亲切动人。

2、北雁南飞,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。

【评点】“销声匿迹”指消失了鸣叫声,藏起了行迹,用词形象典雅。如果改用“消失了”则显得口语化。

3、年年如是,周而复始。

【评点】这一句话概括了第一段四季更替的情况,极其简洁、典雅,有文言色彩。在文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。

4、北京的物候记录,1962年的山桃、杏花、苹果、榆叶梅、西府海棠、丁香、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,比1960年迟五六天。

【评点】该句用“十天左右”的约数,“五六天”的区间数准确地写出物候记录时间上的差异,突出了科学性。

5、布谷鸟开始唱歌,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:“阿公阿婆,割麦插禾。”

【评点】句中使用“唱歌”一词,将布谷鸟拟人化,引用的“阿公阿婆,割麦插禾”给人声音的刺激,使人浮想联翩,如同听到了声音,感受到夏收夏种的气氛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
【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: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】相关文章:

1.

2.

3.

4.

5.

6.

7.

8.


缓存时间: 2024-01-01
上一页:
下一页: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