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《除法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名教职工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《除法》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《除法》教学设计1
教学内容:
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:
三位数除以整十数,三位数除以两位数,速度、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,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。本单元安排了七个情境活动:买文具(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),路程、时间与速度(常见的数量关系),参观苗圃(一次试商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),国家体育场(体会万、亿的实际意义),秋游(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),探索与发现(四)(探索商的变化规律),抗震救灾(三步的混合运算)。
教材分析:
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,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`问题,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。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,不论是除法的计算,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,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。
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,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,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;在实际情境中,理解速度、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,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;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,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,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;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,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。
单元教学目的:
1、结合实际情境,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,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。
2、在实际情境中,理解和掌握路程、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,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。
3、结合具体情境,认识亿以内的大数,体会万、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。
4、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,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。
5、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(不超过三步)。
单元教学重点:
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,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。
单元教学难点:
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教学方法:
1、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。
●独立探索●交流归纳●尝试运用
如何进行试商?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,然后进行归纳。
2、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
●交流信息●比较快慢●归纳数量●发现关系
3、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。
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。
4、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。
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。
5、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。
每一道习题运算,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,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。
课时分配:
第五单元共需13课时。课时分配如下:
买文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课时
路程、时间与速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课时
参观苗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。
秋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
练习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课时
国家体育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
探索与发现(四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课时
抗震救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
练习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
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《除法》教学设计2
第一课时: 买文具
教学目标
1、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,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。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,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
2、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,培养学生观察、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。
重点难点: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
教学过程:
一、 创设情景:
前段时间,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,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,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:钢笔8元一支,文具盒20元一个,书包30元一个。班费共80元,请你帮帮他们想想,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?
二、 建立模型。
1、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,先口答: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?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,再独立列式计算。
2、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,并说出理由。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,当小老师讲解,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,如果没有,老师问:“4”为什么写在个位上?
如果班费有140元,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?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?
3、生独立完成“试一试”,启发学生想一想,会发现什么规律。怎样商?
4、老师点出商的末尾“0”的问题。
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?
5、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。
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,然后再进行计算。
三、 知识应用及拓展。
1.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“0”?
让学生明白,通常具体情景,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,进行简便运算。
2.完成“练一练”
注意一些特例。可以适当扩充。
第4题:先让学生说说根据三个条件,可以求什么问题,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最后小结
课后反思:
第二课时:路程、时间与速度
教学目标:
1、结合生活实际情景,理解路程、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。
2、能路程、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,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
3、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,培养学生观察、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。
重点难点:理解路程、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
教学过程:
一、 创设情景:
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,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? 接着出示条件: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,
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。
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?学生先独立思考,然后小组讨论,如何解答?
二、建立模型。
1、学生根据情境讨论,要判断谁跑得快,就是求什么?引出速度的概念,推导出路程、时间与速度的关系。
2、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,由学生得出,看谁跑得快不快,就是看他的速度:
120÷2=60(千米/时),210÷3=70(千米/时)。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。
得出结论:速度=路程÷时间
3、学生试着表述速度、路程、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?
4、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。引导学生关注速度。
三、知识应用及拓展。
1.利用课本“试一试”帮助学生理解路程、速度、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2.完成“试一试”第2题说出速度、路程、时间三者的表示。
3、完成“练一练”
第3题: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,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。可以适当扩充。
第5题: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,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,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。特别是用“
”在图上做标记时,要学生讨论,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