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安石《材论》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-n绅士

王安石《材论》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

  材论

天下之患,不患材之不众,患上之人不欲其众;不患士之不欲为,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。夫材之用,国之栋梁也,得之则安以荣,失之则亡以辱。然上之人不欲其众,不使其为者,何也?是有三蔽焉。其尤蔽者,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,终身无天下之患,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,故偃然肆吾之志,而卒入于败乱危辱,此一蔽也。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,荣辱忧戚在我,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,而其将无不趋我者,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,此亦一蔽也。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,而以为天下实无材,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,此亦一蔽也。此三蔽者,其为患则同。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,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。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,特未知其故也。

且人之有材能者,其形何以异于人哉?惟其遇事而事治,画策而利害得,治国而国安利,此其所以异于人也。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,审用之,则虽抱皋、夔、稷、契之智,且不能自异于众,况其下者乎?世之蔽者方曰:“人之有异能于其身,犹锥之在囊,其末立见,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。”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,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。驽骥杂处,饮水食刍,嘶鸣蹄啮,求其所以异者,蔑矣。及其引重车,取夷路,不屡策,不烦御,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。当是之时,使驽马并驱,则虽倾轮绝勒,败筋伤骨,不舍昼夜而追之,辽乎其不可以及也,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。古之人君,知其如此,故不以天下为无材,尽其道以求而试之。试之之道,在当其所能而已。

或曰:“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,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,何也?”曰:“天下法度未立之先,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。如能用天下之材,则能复先王之法度。能复先王之法度,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,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?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。”

噫!今天下盖尝患无材。吾闻之,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;刘、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;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。此数辈者,方此数君未出之时,盖未尝有也;人君苟欲之,斯至矣。天下之广,人物之众,而曰果无材可用者,吾不信也。

(选自《唐宋八大家精品》,有删改)

9.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患:担心

b.故偃然肆吾之志 肆:扩张

c.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,审用之 审:慎重地

d.取夷路,不屡策,不烦御 策:鞭打

10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( )

a.特未知其故也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

b.且不能自异于众,况其下者乎。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

c.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,臣之进退,实为狼狈

d.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

11.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,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 )

a.(上之人)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

b.(骥)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

c.当是之时,使驽马(与之)并驱

d.而曰果无材可用者,吾不(之)信也
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作者认为,对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种错误观点,其中“不去寻求培育和选用人才的方法,认为天下没有人才”的观点危害最严重,因而文章的重点也就针对这种观点而发。

b.文章开篇就认为“得到人才国家就能安定而繁荣,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招致屈辱”,这就将人才的得失上升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地位,为下文观点的阐述作了铺垫。

c.在文中,作者驳斥了一些人对人才“锥处囊中,其末立见”的错误观点,并以良马和驽马为喻,说明要给人才以机会,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、选拔人才,尽其所能。

d.作者在文末列举了六国时出现了辩论游说的人才,楚汉时出现了出谋划策、能征善战的人才,唐太宗时出现了多谋善断、直言规劝的人才的史实,说明了人才是应时而生的。

13.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(1)且人之有材能者,其形何以异于人哉?

(2)人之有异能于其身,犹锥之在囊,其末立见,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。

(3)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。

9.b(“肆”应解释为“放纵”。)

10.d(d第一个“而”是连词,表示因果关系,“因而”;第二个“而”是连词,表示转折关系,“却”。a两个“其”都是代词,“其中的”;b两个“且”都是连词,“尚且”;c两个“之”都是助词,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)

11.b(从上下文可知,省略的是“驭者”,即赶车的人。)

12.a(文中说“此三蔽者,其为患则同”,意即三种观点的危害是相同的。只是持“天下没有人才”的观点的人用心不坏,尚可救药,因而文章着重针对这种观点而发。)

13.(1)再说有才能的人,他们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?(采分点有:“人之有材能者”是定语后置句,“其”译为“他们”,整个句子是反问句。)

(2)有特殊才能在身上的人,犹如锥子放在口袋里,锥子的尖儿马上就会显露出来,所以没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被发现的。(采分点有:“人之有异能于其身”是定语后置句,“见”通“现”。)

(3)这就是我只说寻求、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了。(采分点有:整个句子是判断句,“所以”译为“……的原因”。)

译文

况且有才能的人,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?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,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,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,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 一样的地方。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,正确任用,即使他们胸怀如皋、夔、稷、契等人一样的智慧,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!何况他们是处 于下位的人呢?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:“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,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,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,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。”这 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,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。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,一样地喝水吃草,嘶叫踢咬,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,那是很少的。 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,走平坦的道路,不用多次鞭打,不烦劳人驾驭,一拉缰绳,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。在这个时候,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,那么即使劣马 跑翻了车轮,扯断了马笼头,弄得筋断骨伤,日夜不停地追赶它,也远远地赶不上啊。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。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,所以不认为天下 没有无才的人,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。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。

白改:

天下所n]的事,不是n]人才不蚨啵而是n]在上者不希望人才多;不是n]人才不效力,而是n]在上者不他效力。人才的任用,就像家的牛得到他,家就安定而繁s;失去他,家就缤銮沂苋琛5是在上者不希望人才多,不他效力,@是槭颤n呢?@y有三偏。其中最突出的偏,就是j樽约荷硖高位,可以免除屈辱、嘟^危害,一子也不有n患,人才的得失c否,c家治y的命op,所以便心安理得地按自己的意行事,最k使家陷入⊥龌y危u屈辱的境地,@是一n偏。又有人j樽约旱墓傥毁旱富f足以吸引天下的人才,他的s耀屈辱n愁悲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自己可以傲天下的人才,而他]有不附自己的。@幼罱k也陷入⊥龌y危u屈辱的境地,@也是一n偏。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b和x用人才的方法,而是n心忡忡地j樘煜在]有人才,那n最k同陷入⊥龌y危u屈辱的境地,@也是一n偏。@三n偏,它的危害是相同的。不^,中的用心不是不好,而且可以失`的原因的,就是j樘煜]有人才那n吧。他心中k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,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t了。

r且有才能的人,他的外表c一般人有什n不同呢?只是他能把遇到的事情k好、的策略弄好、治理的家安定昌盛,@就是他c一般人不同的地方。所以,在上者如果不仔地考察他、慎重地任用他,那n即使具有如w、夔、稷、契那拥牟胖牵尚且不能使自己^一般人突出,何r是才智不及他的呢?世上有偏的人正f:「身烟禺才能的人,就像放在口袋y的f子,它的尖端@露出恚所以有真才w而不被lf的事是]有的'。」@n人只看放在口袋y的f子,s看不r房中的良r。劣r和良x混s在一起,水吃草,嘶q啼咬,ふ的不同是很少的。等到良x拉重、走平坦的道路,不用多鞭策、不用怎n{s,一拉pk而千里的路就到了。@r候,如果劣rk{r,即使跑得a斜、pk嗟簟⒔罾酃、夜不停追s,是hh的s不上,@恿捡x和劣r才能分辨出砹恕9糯的君王知道@道理,所以不j樘煜]有人才,而是想m方法以で蠛驮用人才。用人才的方法,就是他做能力所能及的工作t了。

南越的l竹作箭u,用百的精作箭^,用秋{的鹏缱骷尾,搭在弓上而拉m弓,能射到千步之外,即使是疵偷南牛,o不立刻被射穿而死。@是天下j利的武器,武力q俚姆。但是如果不m地使用,用它砬么颍那n和枯朽的棍棒]有分e。由此可知即使得到天下奇艹龅娜瞬牛而用不得其法,也和@情r相同。古代的君王知道@道理,於是仔衡量他的才能而慎地使用他,使大小、l短、弱的才能都能配合他所任的工作。如果@樱那n愚昧v的人也能^其所知做一些能力所及的小事,何r那些才德兼洹⒅橇τt的人呢?唉!後世在位的君王]有探求@道理k且在h中用,反而坐f天下的_]有人才,@是]有思考^t了。

有人:「古代的人於人才是用教育的方法碓炀偷模而你只v人才的で蠛褪褂茫槭颤n呢?」我f:「在天下的法律制度]建立前,必先で筇煜碌娜瞬硎褂茫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,就能恢拖韧醯姆律制度。能蚧拖韧醯姆律制度,那n天下的小事也像先王那r候了,何r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?@就是我只vで蠛褪褂萌瞬诺脑因。」

唉!f在天下大概有n]]有人才的人。我f,六行合v政策,而q[f的人才出f;邦、羽k起雄,而出i策、勇敢善鸬娜瞬ガf;唐太宗想要治好家,而多善h、敢於g的人才磔o佐。@右恍┤瞬牛在@些君王]出fr,也不曾被lf。君王假如想得到他,他就淼搅恕,f在只n]在上者不去で笕瞬拧⒉挥萌瞬帕t了。天下@v大,人才@颖多,如果f的_]有人才可用,我是不相信的。

【王安石《材论》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】相关文章:

1.

2.

3.

4.

5.

6.

7.

8.


缓存时间: 2024-01-01
网站地图